7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正式通车。70年来,这条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历史性跨越,也开启了西南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加速推进,如何构建包括铁路在内的互联互通立体交通网,进一步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助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新高地和对外开放新支点?本报记者就打造“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分别对成渝两地的专家进行了采访。
田永秀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院长
轨道交通将强化成渝“双核” 对外联通、开放辐射
轨道上的京津冀、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在当前我国城市群建设发展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是成渝铁路通车70年的日子,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执行院长田永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铁路是现代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是国家综合治理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集大成者”。中国铁路发展历史已有140余年,但中国铁路真正飞跃性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而成渝铁路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通车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 “其意义是非凡的。”正在进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则将进一步强化成都、重庆“双核”间直接联系和对外联通、开放辐射。
以成渝铁路为开端 中国开始加强新线建设
纵向看,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铁路空白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特别是偌大的西北、西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却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的这种状况,很难充当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田永秀强调,“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对旧线进行修复、改造的同时,是以成渝铁路为开端,中国开始加强新线建设,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
2021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亚洲第一。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一个连同南北、横贯中西、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网已覆盖全国,这是世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中国铁路技术也全面领先世界。铁路运输安全和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世界领先。
改变传统交通格局 成渝双城发展变化大
横向看,成渝铁路直接联通成渝两地,对促进双城发展“功不可没”。田永秀分析说,首先,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改变了四川传统交通格局,铁路沿线的水运逐渐被铁路运输所取代,成渝铁路不仅连接起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也成为联结四川腹地与长江主航道的主要纽带。
第二,成渝铁路通车后,加快了成渝乃至西南区域之间的物资交流,促进了成渝地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带动了四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成渝铁路不仅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密切了成都与重庆之间的交流,加快了两座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数据显示,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仅1953年就发送旅客359万人,而到199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092.2万。“从成渝铁路两年建成通车的事实,到铁路通车后给大家带来的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这条铁路圆了巴蜀儿女半个世纪的铁路梦,也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好’,中国共产党‘行’,极大增强了人民的认同感。”
轨道上的城市群 双城经济圈将要对接南亚东南亚
田永秀说,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城市群建设发展中,轨道交通都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依托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提高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深化交通通达度,密切城市内外部经济联系。2015年成渝客专通车后,成渝之间仅用1小时17分钟,这大大推动了双城之间的人口流动,加速了成渝发展。
田永秀认为,面向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这里的轨道交通涉及了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意在打造、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这对强化成都、重庆‘双核’间直接联系和对外联通、开放辐射,特别是加强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连接,增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龙少波
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成渝两地如何共同构建
互联互通立体交通网?
今年是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70年来,从普速铁路到高速铁路,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成渝间时空上的距离一次次地缩短,中国铁路的建设也实现了大跨越。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而铁路作为国家先导性、支撑性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立体交通网,进一步强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多点辐射、内通外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亟须破解瓶颈问题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建成并通车。70年间成渝铁路历经多次重大飞跃:从1952年刚建成的朝发夕至,到2006年遂渝铁路通车后的4个半小时,再到2009年和谐号运行的2小时,再到2018年成渝高铁提速后的1小时1刻钟。成渝铁路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不断显现,促进了双城经济圈的融合发展,开启了我国西南地区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交通互联互通能有效提升区域间的可达性,促进要素优化配置,加快产业分工,节省物流成本,产生经济聚集效益和外溢效应,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快推进过程中,交通互联互通也成了先行和重点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须破解的瓶颈。例如,经济圈内部交通互联方面的“四网”融合性不充分,尚未完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新格局。一些重点交通枢纽的对接协作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好其统筹衔接功能。双城或节点城市的毗邻地区路网连通性不足,区县城市铁路覆盖率偏低,圈内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还有待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交通对外辐射能力不足,部分对外大通道互通的快速接入能力不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互联的服务一体化程度不够,交通智能化、绿色化程度有待提升。
成渝如何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为纲要,继续加强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对交通互联互通的指导,并强化两地交通部门的统一协调、分工协作、共同治理。
加快多层次立体交通的内联互通,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四网融合”。以重庆、成都“双核”交通枢纽建设为核心,贯通双城交通大动脉,充分发挥对周边交通的辐射作用,实现区域重点城市交通枢纽的无缝衔接。对圈内节点城市实现网状互联,加快形成成渝双核、双核至主要城市、都市圈内3个“1小时”的交通圈。加快推进成渝毗邻地区道路、繁忙拥堵路段的拓宽改造,节点城市间的路网加密提质。
加快构建对外联通大通道,形成经济圈对外四面融通新格局。经济圈地处西南腹地,正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所说,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未来需积极发挥经济圈在全国第四极的区位优势,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统筹东西南北四向对外通道布局,形成全面畅通出海、出境大通道。
充分发挥新基建的功能,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注重与新基建的深度融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注重将5G网络覆盖经济圈的重点交通枢纽和重点交通场景,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应用,带来交通智能绿色化程度的显著提升。
来源:锦观新闻 2022年7月1日 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4831303768245248